173影音live秀

檢視相片
(首圖來源:shutterstock)

儘管科技已如此進步發達,但對那些人工智慧(AI)領域的研究者來說,讓電腦模擬大腦活動仍是一項龐大的任務,如果硬體能設計得更像大腦,那麼管理起來將會更容易。

是的,大家都是這麼想的,那麼話說回來,究竟這個「期望」有多困難?日本研究單位 5 年前就曾經進行一項大腦活動模擬測試,這個運用世界上最強大超級電腦之一進行的例子應該能當成參考。

2013 年時,日本理化學研究所(Riken)運用超級電腦「京」(K computer)對大腦的活動模擬測試;「京」一共使用了 82,944 個處理器和 1PB(約 1,000TB)主記憶體,幾乎相當於當時 25 萬台電腦的運算單位。

這樣一台電腦為了模擬大腦 10.4 兆突觸連接的 17.3 億神經元活動的 1 秒鐘,就花了 40 分鐘;儘管聽起來已非常厲害,但事實上是,這一切仍只是大腦活動的百分之一。

即使是現在,大腦仍比任何電腦都還更強大,它包含了 800 億神經元和超過 100 兆個神經突觸,隨時都在控制訊息流通,相較之下,目前電腦晶片仍以二進制語言傳輸訊號,每條訊息都以 1、0 編碼。

科學家認為,如果晶片運用類似突觸的連接方式,電腦使用的訊號將可能更多樣化,進而實現「突觸式」學習。

檢視相片
▲ 即使科技進步的現在,大腦仍讓所有電腦望塵莫及。(Source:pixabay)

大腦中,突觸負責「管理」訊息傳遞,神經元則會根據穿過突觸的離子數量和種類來動作,這些都幫助大腦辨識模式、記住事實並執行任務;科學家將這種新興研究領域稱為神經形態工程學(Neuromorphic engineering)。

迄今為止,想要讓晶片擁有這種學習方式已證明是困難的,但 ScienceAlert 報導指出,隨著麻省理工(MIT)工程師成功克服障礙設計出一種由矽鍺(SiGe)製成的人造突觸晶片,未來「突觸式」學習發展將有可能達成。

過去神經形態晶片的設計是使用非晶體為「開關媒介」,分隔開兩個導電層以達成突觸的作用。但這種方法的問題是,如果沒有定義結構性的傳播路徑,信息就會有無數路徑可傳遞,而這帶來晶片的不一致及不可預測性。

為了避免非晶體為晶片帶來的不均勻性,團隊創造了只有一維通道的矽鍺晶格,確保離子每次流動時都使用完全相同的路徑,接著團隊再使用這些晶格打造神經形態晶片,就像是大腦神經元之間的電流,這種晶片也可精準控制其中流動的電流強度。

團隊計畫下一步將實際打造出能執行手寫辨識的晶片,最終目標則是創造攜帶式神經網路裝置。在 Kim 看來,這項研究就像一塊墊腳石,帶領人們走向生產真正的 AI 硬體目標前進,「我們希望最終能以一個指甲大小的晶片,來取代巨大的超級電腦。」

這項研究已發表在《自然─材料》(Nature Materials)期刊。

MIT Engineers Have Designed a Chip That Behaves Just Like Brain Cell Connections



本文出自: https://tw.news.yahoo.com/%E9%BA%BB%E7%9C%81%E7%90%86%E5%B7%A5%E8%A8%AD%E8%A8%88%E5%87%BA-%E7%A8%AE%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楊智翔渠誤騙扛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